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头戴电焊防护面罩、身穿帆布料工装,左手拿焊丝、右手拿焊枪……在沈鼓集团总装车间里,焊枪的蓝色弧光如星辰般明灭。弧光深处,全国劳动模范、沈鼓集团总装车间焊工张腾蛟俯身于庞大的压缩机机体前,每一次精准地焊接,都在为国家重大装备注入力量。
二十七载春秋,这位“焊”卫大国重器的匠人,用信念与汗水在钢铁上书写着中国制造的尊严。
“淬炼”
1998年盛夏,21岁的张腾蛟踏入沈鼓车间,迎接他的是师傅的严厉警告:“不能裸眼看电焊,眼睛会毁掉。”可这个倔强的青年,为了看清焊条角度,常冒险摘下面罩偷师。刺眼的弧光灼得他双眼红肿,深夜疼得无法入眠,泪水浸湿枕巾。第二天,他顶着红眼走进车间,嘴角却挂着笑——新手法又学到了。
真正的考验在练习场。盛夏的车间热如蒸笼,帆布工装紧贴后背,痱子密密麻麻刺痛如针扎。最艰难的是仰板焊练习——焊工仰位操作,滚烫的焊豆如雨点般坠落。当第一颗火星穿透工服烙在胳膊上,张腾蛟浑身一颤,却咬牙屏息不动。他知道铁水烫到后不动伤口只是一个点,动了就会烫伤一片,深浅的疤痕成了他成长的残酷印记。
2007年沈阳市技能大赛前夕,他在自制工装架前鏖战至深夜。焊把烫得掌心生泡,就用湿布裹着继续练。仰焊时铁水灌进袖口,烫得手臂起泡仍稳如磐石。正是这般“淬炼”,让张腾蛟蝉联两届焊工冠军,更独创“直流反接断弧操作法”,在X光探伤下交出Ⅰ级无缺陷的完美焊缝。
压缩机在能源化工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工业心脏”。张腾蛟干的活就是给这个工业心脏配上各种各样的“血管——工程管路”,管路里奔涌着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一个小米粒大小的焊缝缺陷,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面对不锈钢管路反复焊接产生的晶间腐蚀难题,张腾蛟在烟尘中摸索出“熔池下沉法”——通过精准控制熔池温度与下沉速度,让金属结晶如丝绸般致密。数百台机组,数万道焊缝,探伤一次合格率从80%跃升至98%以上。
“万能蛟”
2020年,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急需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这种产品的常规制造周期至少需要一年。而留给沈鼓的工期仅有常规制造周期的一半,按照传统生产方式,完全满足不了工程进度。
张腾蛟积极钻研,发现最大瓶颈卡在平衡气管路组对上。传统工艺需三人配合吊装校准,两天才能完成一组,错边、间隙不均频发。他三天三夜泡在现场,最终在法兰盘上划下关键标记线——垂直水平各两道,拆下法兰与管路在平台平放组焊。单人半天完成,效率飙升12倍。这项“定点标记放线组立法”破解困局,180天后,16台“大国重器”轰鸣启程。
更大的挑战出现在PTA装置压缩机国产化战场。这是打破国外垄断的首台套,75天焊接量被压缩至15天,每延误一天用户将损失300万元。张腾蛟直奔现场,带领团队手搬肩扛定位管路,硬是把2吨多的油管路组立焊接完成。
在车间生产缓和期间,张腾蛟主动要求去任务繁重的安检公司接受锻炼。在国家大型装备PA5机组检修现场,42摄氏度高温车间里,工作服从早湿到晚,结出白花花的盐碱圈。张腾蛟和同事们干了一个半月,提前了10天完成了检修任务。
张腾蛟在车间里被称为“万能蛟”,这个称号来自一次次破壁攻坚:先后解决了不锈钢机壳加工超差焊接修复难题、瓦体加工超差(精加后)焊接修复问题、MCL压缩机中分面水平法兰焊接缺陷难题、不锈钢管路焊接变形问题、压缩机风口法兰焊接后探伤合格率低等多项技术难题。
“传承”
0.1~0.3毫米,仅3倍发丝粗细——这是压缩机铸铝密封牙尖的厚度。当国外同行视其为“焊接禁区”,张腾蛟在刀尖上“绣花”。铸铝杂质多、导热快,焊接受热即塌陷,历经上千次失败,“铸铝密封牙尖焊接修复法”终获成功,专利证书背后,是他让“中国芯”免受卡脖子的决心。
张腾蛟经常把自己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和焊接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他经常说“绝活”就是要传承下去,不能让“绝活”绝了,而应该让“绝活”活了。这些年他带徒弟12人,徒弟中高级技师5人,高级工程师1人,沈阳市劳动模范1人,沈阳五一劳动奖章2人,沈阳技术标兵4人。
张腾蛟领衔的国家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以技能传授和技术攻关为主要目标,坚持多种培训模式并举,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攻关任务。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培养全国技术能手3人、全国焊工大赛冠军2人、省市焊工大赛冠军14人次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这些年,作为沈阳市技协焊工会长,他带领“技能大篷车”驶进众多企业,为沈阳10余家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帮助沈阳市苏家屯区汽车产业园员工解决了铸铝发动机箱体焊接难题,帮助沈阳旺旺集团员工解决了2毫米薄壁管氩弧焊全位置焊接单面焊双面成形难题,并且为他们制定了新的焊接工艺标准和方法……
当青年焊工们在乡村振兴车间焊出第一道漂亮焊缝,张腾蛟仿佛看到27年前那个被弧光打红双眼的自己——精湛技艺薪火相传,大国工匠生生不息。
配资知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