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当民生评论节目的浪潮在广东荧屏澎湃奔涌十几年之久时,彭彭的名字曾是其中一道响亮而独特的声波。与《新闻日日睇》的陈扬、《今日关注》的郑达、《DV现场》的卢俊宇等名字一同,他深深烙印在广东观众的记忆里。
然而,在2020年3月的时候,彭彭突然挥别深耕十一载的《今日最新闻》舞台,携家带口毅然远渡重洋,将身影投向数千里之外的大阪——一段既充满未知又饱含期待的异国漂流,由此启航。
广州西关那幽深的老巷深处,一座院落浸透艺术精魂,这便是彭彭生长的摇篮。外婆是穗港两地电波初响时的拓荒者与音乐引路人,母亲则穿梭于粤剧舞台与唱腔设计的天地之间。幼年岁月里,舞台幕布后的汗水与光华,艺术创造的呼吸与脉动,早已成为他解读世相最本真的母语。
当邻家孩童还在背诵课文时,少年彭彭已悄然沉入爵士鼓的节奏迷宫。初三起,夜色便成了他奔赴广州“音乐茶座”的同伴,鼓槌之下,敲打出的不仅是喧响节奏,更是青春生命不甘束缚的叛逆变奏曲。
彭彭这份跳脱与尝试的勇气,或许源于家族血液里流淌的开放之风。父母旅居海外带回的“钱非一切”的箴言,外婆丰盈的宠爱给予他精神上无羁的自由——少年彭彭早早参悟:生命之阔远,岂能安卧于单一轨道?
从北京承包夜总会演出生意,到主持深夜情感热线《不夜城,不夜情》,他同时操持数份工作却并非为稻粱谋,那过剩的青春精力在多元体验中尽情燃烧:“年轻就是该多尝试,多碰撞。”正是这熔炉般炽热的淬炼,锻造出他日后在新闻现场那锐利如刀又温情似水的目光与声音。
2009年,一次偶然的尝试将他推入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的演播室。荧幕之上,他锋芒毕露又妙语连珠,“彭彭第N定律”如星火燎原,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他嬉笑怒骂间解剖民生百态,语言如棱镜般折射出独立理性的思考光芒。赞誉与争议如潮水般涌来,他却始终不为所动,坚守着掷地有声的信条:“新闻评论若不敢亮出观点,便失其筋骨。”这锋芒,是他刺破混沌的利剑,亦是他为公众利益发声的脊梁。
然而锋芒亦如双刃。节目内外他时有“放飞自我”,令同事领导不得不代为“善后”。但彭彭始终清醒捍卫着主持人的纯粹灵魂——他极少借媒体光环牟取商演利益。当友人婚宴寿席邀其主持,他皆视为情谊相助而非交易。他心中的职业神圣不容模糊:“主持人职责是梳理与解释问题,而非借身份谋利。”这近乎执拗的纯粹,在喧嚣的名利场中划出一道格格不入却令人肃然起敬的边界。
2017年,彭彭曾尝试新形态,推出嘉宾清谈节目《彭彭声》。然而三年后,他还是选择了转身。2020年,他挥别《今日最新闻》,宣告不再对触碰国内的任何新闻传媒行业,将目光投向商海或网络新媒体。离职后不久,他带着自己的家人远赴重洋,落脚于日本大阪,决意用脚步丈量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彭彭便在大阪的烟火气里开辟新路。从高端粤菜“穗苑”到亲民的“穗·豚”与点心铺“穗·酥”,他赋予传统粤菜新颖表达,用食物讲述着文化交融的故事。食客品尝叉烧时唇齿间的满足,便是对他“文化摆渡人”身份最温情的首肯。
他的角色远不止餐饮老板。凭借积累的经验与人脉,他担任投资顾问,致力于架设中日资本与项目的桥梁,提供专业的法律与投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第三个小孩便是在日本出生,为这段旅程增添了新的生命注脚。
对于彭彭的评价,广东网友对其褒贬不一。一位网友批评说:“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彭彭还是充满自由感的,但是听多了就发现他只不过是公知当中的一员罢了,但凡上头做的事情,他都基本是清一色的反对,不是质疑这个就是内涵这个,尤其是移民之后的那些言论,真的越听就越气愤。”
一位网友则赞赏说:“广东本土那么多民生新闻节目,如果论影响力,那无疑是郑达镇守的《今日关注》和卢俊宇镇守的《DV现场》了,但感觉他们更多时候都是像搞搞,真正做到为民发声的,也许就只有陈扬和彭彭二人了,我们最需要的是这样的媒体人,可惜了,他们都无法保住自己的饭碗。”
配资知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